|
在全面注册制改革背景下,A股市场正经历深刻的优胜劣汰。当ST凯乐、ST金洲等公司因触发交易类退市指标告别资本市场时,市场各方对"退市常态化"的讨论再度升温。事实上,与被动退市相比,主动退市若能辅以合理的投资者保护机制,反而可能成为维护市场公平、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治本之策。
一、被动退市的"双输"困局
现行退市制度中,多数企业因财务造假、连续亏损等被动退市。这类企业往往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,股价长期低于面值,投资者深陷其中。以某退市股为例,股价从高位下跌超95%,股东户数仍超10万,最终只能通过三板市场折价交易,投资者损失惨重。企业不仅丧失融资功能,还要承担退市后的诉讼风险,形成"双输"局面。
二、主动退市的制度优势
主动退市赋予企业选择时机的权利。当企业面临重大资产重组、私有化等战略调整时,可避免长期戴帽带来的信用塌陷。如今年首单主动退市案例中,某港股公司通过私有化回归A股,既实现业务整合,又为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,股价较停牌前溢价超30%。这种市场化选择,既维护企业价值,也给予投资者体面退出的机会。
三、国际经验的启示
成熟市场已形成主动退市保护机制。纳斯达克规定,主动退市企业需制定股东权益保护方案,经SEC审核;港交所要求企业说明退市理由,并提供回购、转板等选项。数据显示,美股主动退市企业占比达65%,其中70%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价值提升。这种"有温度"的退市制度,反而增强了市场信心。
四、完善主动退市的配套机制
当前A股主动退市案例仍较少,需制度保驾护航。首先,应建立投资者适当性评估机制,对继续持有风险进行提示;其次,强制设置股东表决门槛,如出席股东75%以上同意;最后,引入"兜底"责任机制,要求控股股东提供信用增强措施。当企业选择主动退市时,这些机制将构筑投资者保护网。
资本市场的本质是资源配置场所。当企业失去上市价值时,与其在壳资源炒作中消耗市场信心,不如通过主动退市实现"凤凰涅槃"。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化,A股正形成"有进有出"的良性循环。未来,当主动退市成为市场常态,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日趋完善,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实现"良币驱逐劣币"的生态进化。
|
|